\"思维与语文思维的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1:47:18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而语文思维训练正是在大语文观这一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使之产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一过程。在这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要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地在聚合、发散、聚合的碰撞过程中推向高潮和深处。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思维的交流性。交流是引起思维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由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使得思维意识始终处于一个亢奋的状态,这为下面的思维创新和深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维的交流不仅让师生大脑内部的信息得到交换,促使了思维的不断调整,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系统化、具体化,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能力更强,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系统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争论(辩论)、鉴别、思考、检验(证),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范围、内容和进度,同时对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行变通和创新,从而迈入到更高更深的认识阶段。

(二)训练的整体性。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是语文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学大纲的规定。所谓整体性,就是强调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基础知识有差异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在这里,我们要突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最优发展,即根据学生自身思维特点找到突破口,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尽可能充分发展”。在对待问题上,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所以探索问题的兴趣也有很大的不同。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要使全体学生都处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表他们的见解,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由于全体学生都以参予了讨论,不但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到了自己也可以参予回答高水平的问题,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而班级的整体思维能力也将会上一个台阶。要做到训练的整体性,教师首先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明确地把思维训练列入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此外,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接触、了解、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使训练更